surfshark大陆版
影视续作总是「不如第一季」?从《机医》《俗女》《国桥》看「第二季」制作的各种际遇
Image Source:tvN
文/迪麦
2021年被我封为「第二季的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喜欢的剧集都在2021年推出第二季。如果故事在第一季里已经说得很完整了,为什麽需要推第二季呢?闲来无事思考了一下近期看完的第二季们,和大家分享心得。
介绍今年我的口袋剧单有《机智医生生活》、《俗女养成记》、《最佳利益》和《国际桥牌社》。除《机医》、《俗女》第二季克服疫情顺利收官,《国际桥牌社》第二季则因为找不到买家,最後终於决定自建平台播放,现在正如火如荼地促销当中;《最佳利益》第二季因为疫情延迟开机,可能会延至明年才播。我已完食《机医2》、《俗女2》、《国桥2》,以下主要由这三部剧做延伸讨论。
为何要推第二季呢?
最直观的理由莫过於市场有需求,而且收益可期。
影剧娱乐产业的成败,最终还是要以收益为重。如果观众反应热烈,敲碗想看第二季,第二季就有望回收成本,也比较能说服投资方。原本没有第二季计划的戏剧宣布要拍续作大多因为这个理由,就像《俗女养成记》意外地受到好评,再次聚集全班人马紧锣密鼓拍摄第二季。也因为投资经费增加,场景转换更丰富,也能多做一些剧情上的新尝试(比如说《俗女2》里的特攻队拆炸弹一幕)。
然而是计划以外的续作,压力自然也大。
《俗女养成记》的剧本由江鹅的同名散文集发展而来,我先看书才看剧,很佩服编剧群把江鹅的散文发展成陈嘉玲活灵活现的人生故事,要把散在各篇文章里的小东西串起来,故事还要说得合理,想发展成第二季想必更难。第一季已经把故事说得很完整了,第二季还能再说些什麽?幸好《俗女养成记》题材极度生活化,陈嘉玲已经成为观众心里活生生的人物,第一季从职场和情感切入四十岁女人的人生选择,第二季则顺着时间轴,由陈嘉玲生理变化的角度切入,依旧带来不错的讨论热度。
除了题材还算好写,我必须说《俗女养成记》是非常幸运的。
资金顺利到位、剧本相较容易、演员愿意支持、拍摄期间台湾疫情不严重、工作团队合作无间,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才能在短时间拍摄完成,并且在记忆犹新、热度不减的情况下交出不错的成绩单。但大部分被敲碗拍第二季的剧并没那麽容易完成,好不容易真的拍出来了,又常常因为上述任一个问题而得到「不如第一季」的评价。
举例来说,韩剧《秘密森林》在2017上半年播出後反应热烈,预计下半年进行第二季的制作,後续却因为剧本难写、主要角色们和工作人员档期配合(最後换了导演)等等因素,以致《秘密森林》第二季直到2020年才播出。又由於律政内容艰涩烧脑(是一部要我不断暂停重新播放上一句的剧),节奏又慢,故事戏剧性不若第一季来得高,普遍评价认为不若第一季来得神,受不了节奏和艰涩内容纷纷弃剧。
又像一直喊拍第二季的韩剧《信号》,第二季继续卡在演员档期、编剧剧本产出,至今还没有启动制作的消息。
一部原本没打算要拍的续作,能像《俗女2》这麽受欢迎是一件很难的事。也因此每当有趁胜追击续拍第二季的声音出来时,也会有人表示担忧,希望回忆就停留在最美一刻就好。
Image Source:facebook/俗女养成记
因为季度规划
再来谈谈另一种情形,是原本就有季度规划的剧。
有一些情况是剧情发展必须延长才能把故事说得完整、角色人设足以撑得起续集,在策划之初就已经规划第二季以後的季度。然而就像上述状况一样,策划不能保证一定能拍成,市场反应才是决定是否能继续拍摄下去的重点,加上筹拍期间种种状况的发生,就算有季度规划,拍续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评价和收益不如预期绝对是戏拍不拍得成续作最大的障碍,但拍成了,有没有平台可以播,竟是另一个障碍。平台收益考量、尺度问题、题材敏感度,甚至社会事件(比如说演员导演丑闻)等各种原因,都会是平台采购的考量。但是很难想像,已经走到2021年的台湾,戏剧会因为政治因素而迟迟无法面世。
做为台湾第一部政治职人剧,《国际桥牌社》的蓝是拍完八季,将台湾近二十年来的现代政治史拍成戏剧。除此之外,《国际桥牌社》也是史无前例专注在近代政治斗争的台剧,因此比其他类型剧更加敏感,想找到播放平台更加辛苦。我参与过《国桥》PTT台剧版试映会,当时friDay影音的代表在场看到乡民们热情回馈,决定成为第一个买剧的平台,首播流量破百万。
由於题材特殊,养出一批比其他类型戏剧更死忠的粉丝。官方粉丝团也很努力经营,让该剧维持在一定的讨论度上。一般来说,有这种热度的季度戏剧应该开始走花路了吧?我天真地这麽想,以为2021年可以顺利在OTT上看到第二季,没想到这次连friDay影音都不买了。更没想到的是,连领人民纳税钱的公视也不播了。
是剧烂到平台不愿意买吗?老实说第一季确实有很多缺点,但再怎麽烂,後续不灭的讨论热潮应该让平台有信心买剧才是。导演雄心壮志的八季制作在第二季就面临没地方可播或是出价太低无法回收的困境,考虑到收益,团队决定自架播放平台,以热血杀出一条血路。
老实说《国际桥牌社》第一季我是不满意的,但就像我在《迪麦的长假》专题《〈韩国〉游学首尔。之十:谁不喜欢电影呢?》那篇写到,因为是自己家的东西,所以会出於同情或鼓励的心情肯定它。剧本不好,但音乐和美术氛围有营造出时代氛围;演员演技落差太出戏,但肯接戏就是有勇气;拍出来的成果有待加强,但我认同剧组拍戏意。
出於一种支持台湾影视产业的心情,我买了《国际桥牌社》第二季永久看。刚开始第一二集还觉得不太好看(太刻意迎合观众埋客串彩蛋反而是缺点),但是随着第一二集故事背景和人物的熟悉度渐增,後续集数开始渐入佳境。虽然缺点依旧明显,比如说资金限制场面、部分演员因档期无法连贯(总统夫人换人演也太明显)、过多事件发散观众注意力,我依旧期望这部剧继续拍下去。首先第一季的缺点都改善了,故事线集中且人物设定有魅力;我最不期待的军事线意外地成为骗走我多次眼泪的部分,还托阿流帮我买剧中出现过的军粮牛肉罐头,也准备要去明星咖啡馆吃罗宋汤(《孤味》里出现明星咖啡馆的俄罗斯软糖对我来说反而没那麽有吸引力)。当剧组无心插柳置入这些东西却受到回响,就代表《国桥2》的内容有一定实力。
虽然《国桥2》行销方式对我来说有点过於暴力,但这正是他们对於第二季无法顺利卖出的怒吼和自救。我看完第二季後,无法认同文化部部长说内容烂所以公视不买。明明这部剧有这麽多蓝绿黑白红的政治人物客串,任谁出点力应该有机会让这部剧搏到不少版面,为什麽大家都噤声了?(比如说颜宽恒和陈柏惟同框客串,就足以占据一大版面!)集资拍戏就算了,拍完戏还搞到自己经营观影平台,真是史无前例而且绝对辛苦可期的一条路。这件事对台湾影视产业又有什麽影响?我会继续关注下去。
Image Source:facebook/国际桥牌社 Island Nation
因为想改变戏剧制作环境
说到有季度规划的剧,《机智医生生活》 预计拍摄三季。相较於其他季播规划的剧是因剧情或角色完整度的考量而安排,《机智医生生活》的季度规划除了想为观众延续疗癒感和感动,也想改善韩国影视的血汗现场。
韩国影视有多血汗呢?
2016年韩剧《独酒男女》新晋副导李韩光自杀事件,揭露了韩国低薪超时高强度的工作现场。家属为李韩光成立调查委员会,死者生前为《独酒男女》55天工作期间仅放了两天假,不但承受极大工作量和压力,也遭受言语暴凌。李韩光的弟弟李韩率後来成立「韩光媒体劳动人权中心」,并着有《消逝的韩光》一书,写实呈现韩剧光鲜背後的剥削。
韩剧一般为单季和周播两集为主,周一周二播的剧称为「月花剧(월화 드라마)」、周三周四播是「水木剧(수목 드라마)」、周五周六播是「金土剧(금토 드라마)」、六日播的是「土日剧(토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