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续作总是「不如第一季」?从《机医》《俗女》《国桥》看「第二季」制作的各种际遇

Image Source:tvN

文/迪麦

2021年被我封为「第二季的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喜欢的剧集都在2021年推出第二季。如果故事在第一季里已经说得很完整了,为什麽需要推第二季呢?闲来无事思考了一下近期看完的第二季们,和大家分享心得。

介绍今年我的口袋剧单有《机智医生生活》、《俗女养成记》、《最佳利益》和《国际桥牌社》。除《机医》、《俗女》第二季克服疫情顺利收官,《国际桥牌社》第二季则因为找不到买家,最後终於决定自建平台播放,现在正如火如荼地促销当中;《最佳利益》第二季因为疫情延迟开机,可能会延至明年才播。我已完食《机医2》、《俗女2》、《国桥2》,以下主要由这三部剧做延伸讨论。

为何要推第二季呢?

最直观的理由莫过於市场有需求,而且收益可期。

影剧娱乐产业的成败,最终还是要以收益为重。如果观众反应热烈,敲碗想看第二季,第二季就有望回收成本,也比较能说服投资方。原本没有第二季计划的戏剧宣布要拍续作大多因为这个理由,就像《俗女养成记》意外地受到好评,再次聚集全班人马紧锣密鼓拍摄第二季。也因为投资经费增加,场景转换更丰富,也能多做一些剧情上的新尝试(比如说《俗女2》里的特攻队拆炸弹一幕)。

然而是计划以外的续作,压力自然也大。

《俗女养成记》的剧本由江鹅的同名散文集发展而来,我先看书才看剧,很佩服编剧群把江鹅的散文发展成陈嘉玲活灵活现的人生故事,要把散在各篇文章里的小东西串起来,故事还要说得合理,想发展成第二季想必更难。第一季已经把故事说得很完整了,第二季还能再说些什麽?幸好《俗女养成记》题材极度生活化,陈嘉玲已经成为观众心里活生生的人物,第一季从职场和情感切入四十岁女人的人生选择,第二季则顺着时间轴,由陈嘉玲生理变化的角度切入,依旧带来不错的讨论热度。

除了题材还算好写,我必须说《俗女养成记》是非常幸运的。

资金顺利到位、剧本相较容易、演员愿意支持、拍摄期间台湾疫情不严重、工作团队合作无间,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才能在短时间拍摄完成,并且在记忆犹新、热度不减的情况下交出不错的成绩单。但大部分被敲碗拍第二季的剧并没那麽容易完成,好不容易真的拍出来了,又常常因为上述任一个问题而得到「不如第一季」的评价。

举例来说,韩剧《秘密森林》在2017上半年播出後反应热烈,预计下半年进行第二季的制作,後续却因为剧本难写、主要角色们和工作人员档期配合(最後换了导演)等等因素,以致《秘密森林》第二季直到2020年才播出。又由於律政内容艰涩烧脑(是一部要我不断暂停重新播放上一句的剧),节奏又慢,故事戏剧性不若第一季来得高,普遍评价认为不若第一季来得神,受不了节奏和艰涩内容纷纷弃剧。

又像一直喊拍第二季的韩剧《信号》,第二季继续卡在演员档期、编剧剧本产出,至今还没有启动制作的消息。

一部原本没打算要拍的续作,能像《俗女2》这麽受欢迎是一件很难的事。也因此每当有趁胜追击续拍第二季的声音出来时,也会有人表示担忧,希望回忆就停留在最美一刻就好。

Image Source:facebook/俗女养成记

因为季度规划

再来谈谈另一种情形,是原本就有季度规划的剧。

有一些情况是剧情发展必须延长才能把故事说得完整、角色人设足以撑得起续集,在策划之初就已经规划第二季以後的季度。然而就像上述状况一样,策划不能保证一定能拍成,市场反应才是决定是否能继续拍摄下去的重点,加上筹拍期间种种状况的发生,就算有季度规划,拍续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评价和收益不如预期绝对是戏拍不拍得成续作最大的障碍,但拍成了,有没有平台可以播,竟是另一个障碍。平台收益考量、尺度问题、题材敏感度,甚至社会事件(比如说演员导演丑闻)等各种原因,都会是平台采购的考量。但是很难想像,已经走到2021年的台湾,戏剧会因为政治因素而迟迟无法面世。

做为台湾第一部政治职人剧,《国际桥牌社》的蓝是拍完八季,将台湾近二十年来的现代政治史拍成戏剧。除此之外,《国际桥牌社》也是史无前例专注在近代政治斗争的台剧,因此比其他类型剧更加敏感,想找到播放平台更加辛苦。我参与过《国桥》PTT台剧版试映会,当时friDay影音的代表在场看到乡民们热情回馈,决定成为第一个买剧的平台,首播流量破百万。

由於题材特殊,养出一批比其他类型戏剧更死忠的粉丝。官方粉丝团也很努力经营,让该剧维持在一定的讨论度上。一般来说,有这种热度的季度戏剧应该开始走花路了吧?我天真地这麽想,以为2021年可以顺利在OTT上看到第二季,没想到这次连friDay影音都不买了。更没想到的是,连领人民纳税钱的公视也不播了。

是剧烂到平台不愿意买吗?老实说第一季确实有很多缺点,但再怎麽烂,後续不灭的讨论热潮应该让平台有信心买剧才是。导演雄心壮志的八季制作在第二季就面临没地方可播或是出价太低无法回收的困境,考虑到收益,团队决定自架播放平台,以热血杀出一条血路。

老实说《国际桥牌社》第一季我是不满意的,但就像我在《迪麦的长假》专题《〈韩国〉游学首尔。之十:谁不喜欢电影呢?》那篇写到,因为是自己家的东西,所以会出於同情或鼓励的心情肯定它。剧本不好,但音乐和美术氛围有营造出时代氛围;演员演技落差太出戏,但肯接戏就是有勇气;拍出来的成果有待加强,但我认同剧组拍戏意。

出於一种支持台湾影视产业的心情,我买了《国际桥牌社》第二季永久看。刚开始第一二集还觉得不太好看(太刻意迎合观众埋客串彩蛋反而是缺点),但是随着第一二集故事背景和人物的熟悉度渐增,後续集数开始渐入佳境。虽然缺点依旧明显,比如说资金限制场面、部分演员因档期无法连贯(总统夫人换人演也太明显)、过多事件发散观众注意力,我依旧期望这部剧继续拍下去。首先第一季的缺点都改善了,故事线集中且人物设定有魅力;我最不期待的军事线意外地成为骗走我多次眼泪的部分,还托阿流帮我买剧中出现过的军粮牛肉罐头,也准备要去明星咖啡馆吃罗宋汤(《孤味》里出现明星咖啡馆的俄罗斯软糖对我来说反而没那麽有吸引力)。当剧组无心插柳置入这些东西却受到回响,就代表《国桥2》的内容有一定实力。

虽然《国桥2》行销方式对我来说有点过於暴力,但这正是他们对於第二季无法顺利卖出的怒吼和自救。我看完第二季後,无法认同文化部部长说内容烂所以公视不买。明明这部剧有这麽多蓝绿黑白红的政治人物客串,任谁出点力应该有机会让这部剧搏到不少版面,为什麽大家都噤声了?(比如说颜宽恒和陈柏惟同框客串,就足以占据一大版面!)集资拍戏就算了,拍完戏还搞到自己经营观影平台,真是史无前例而且绝对辛苦可期的一条路。这件事对台湾影视产业又有什麽影响?我会继续关注下去。

Image Source:facebook/国际桥牌社 Island Nation

因为想改变戏剧制作环境

说到有季度规划的剧,《机智医生生活》 预计拍摄三季。相较於其他季播规划的剧是因剧情或角色完整度的考量而安排,《机智医生生活》的季度规划除了想为观众延续疗癒感和感动,也想改善韩国影视的血汗现场。

韩国影视有多血汗呢?

2016年韩剧《独酒男女》新晋副导李韩光自杀事件,揭露了韩国低薪超时高强度的工作现场。家属为李韩光成立调查委员会,死者生前为《独酒男女》55天工作期间仅放了两天假,不但承受极大工作量和压力,也遭受言语暴凌。李韩光的弟弟李韩率後来成立「韩光媒体劳动人权中心」,并着有《消逝的韩光》一书,写实呈现韩剧光鲜背後的剥削。

韩剧一般为单季和周播两集为主,周一周二播的剧称为「月花剧(월화 드라마)」、周三周四播是「水木剧(수목 드라마)」、周五周六播是「金土剧(금토 드라마)」、六日播的是「土日剧(토일 …

不只是租屋:「Alife生活提案」为日常选配增添现代风味

继Plan b 第二计划之後,游适任将今年启动的Alife比拟为一场线下的智慧型手机实验,住客享有的租屋服务可以像在app store一样选配需要的功能。

「大台北地区19至39岁的人口有187万,全台湾的租屋比约25%,政府公布的平均租金是9000至16000元,一年算下来,整座城市就花费了500至800亿元,租屋市场是这麽大的。」而细数着这一连串数字的游适任(Justin Yu)和他带领的Alife团队,正试图在这片偌大的租屋市场中,开辟出不一样的可能。

首座据点Alife FL座落在台北士林区福林路,拥有从单间雅房到一房一厅等六种房型的选择,於今年(2021)7月开张後,入住率已达九成满。而第二座据点Alife WCH甫於11月敞开大门,纯住宅空间外再大幅增加了开放长/短期租赁的co-working space及商业空间,以住商混合之姿在台北车站商圈附近的武昌街现身。

租的不是空间,是生活

Alife是以永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为核心诉求的顾问企划公司「Plan b 第二计划」在耕耘了B2B(企业对企业)的营运模式数年後,将目光直接转向使用者的全新项目,透过提供多型态的住办空间,以及一系列涵纳在租金中的生活服务与资源,让人们在租下有形空间及家俱的同时,更是租下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

游适任常做的一个比喻,是把Alife看成一场线下的智慧型手机实验——提供租赁的住家、商业和办公空间是机体,家居配备是没有联网也能使用的内建功能,而最有价值的,则是各项时时更新、供住户会员和生活会员(无租赁空间,仅参与生活提案)体验,有如外挂app般的活动与产品——Alife的提供「外挂」服务的形式正如手机的「app store」,使住户/会员透过活动体验与外界产生各式连结。

https://www.facebook.com/alife.commonliving/posts/284445980389592

截止目前,Alife已在Alife FL一楼举办与GQ合作的「好A城市野营补给站」、找来36位时尚潮流业内人士化身摊主的二手市集「可能不只二手便利店」、与500辑合作快闪店「500案内所」,此外还邀请CAFÉ ACME进驻且住户每个平日凭房卡便皆可兑换一杯咖啡,还有和「猫下去敦北俱乐部」联手企划快闪唱片行Alife ✕ 猫下去|A Record 唱片行⋯⋯。

在短短几个月内,团队把认为好玩的、住户需要且会喜欢的事一件件「搬」到「自家楼下」,编织出一个会员优先体验的专属生活圈。

延伸阅读|从Plan b到Alife:持续推动城市规画与生活解决方案

当代居住提案是回应一群人的需求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过生活的方式。现在这个时代,全球人口不再激增,已开发国家的年轻人价值观有改变,不一定急着结婚或要马上有小孩,他们会开始旅行、开始花很多钱在生活上,开始做选择。」

在游适任看来,Alife尝试建构的生活产业链并非创新,只是为了回应当下时代人们多样的需求。团队致力的目标也不离Plan b「提供解决方案」的本业,如今Alife对应的服务方针,是为人们打造理想的生活样貌——在「食衣住行育乐」中,能将其他五项都囊括至其下发生的「住」,理所当然成了Alife开发的核心。

如同往昔将人们凝聚在中国城或眷村聚落的线索是「血缘」,游适任认为共处同一年龄层区间(Alife选择聚焦在19至39岁的TA)、享有相同喜好、承载共同价值观的人们及其对应的生活需求,是在当今这个「小众当道」的时代,不动产产业需回应的重点。

在北车商圈附近的Alife WCH住所,空间较小但格调典雅。

Alife WCH提供住商混合空间服务,商办内装保留工业质感。

Alife以空间为载体,并以提供各项生活服务为主轴,是住户/会员连结现代城市生活的窗口,这也呼应游适任常说的话「不动产产业也应该是内容产业」。

接下来,Alife还预计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加入清洁子公司、转投资瑜伽教室。有六个据点的大露营地计划及配套的身心灵课程也在筹备中,让会员们的生活内容不仅局限在大楼内,更会一路延展至城市中乃至郊区。

「让像我一样——不想背装备野营、下雨天还要收帐篷,想舒适地露营却又负担不起昂贵露营车的都市人,可以透过这个计画让体验得以实践。」游适任笑说,「这样的需求就算小众,也可以在小众中确实发酵。」…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创立50年的下一步 持续探索回应时代需求

左起为洪建全家第三代洪裕钧、基金会副董事长张淑征、洪建全基金会董事长简静惠。

张淑征总是在忙。抵达建筑事务所时,她还在上一个工作会议中。十分钟後,她飒爽起身,开始向大夥分享起新锐艺术赞助计画,神采奕奕、丝毫不显疲态。从十一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台湾松下电器洪家第三代长媳,再到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以下简称洪建全基金会)副董事长,张淑征的角色切换看起来轻松写意。而这样身兼多职的生活,在这个大家族中似乎是项传统。

张淑征的建筑事务所位於博爱路大楼内,这里同时也是洪家成立的国际电化公司旧址。1972年,由第二代长媳、洪建全基金会董事长简静惠推动的《书评书目》杂志也是在同一地点创刊。作为台湾第一本兼具书讯和书评的专业杂志,《书评书目》在1970年代引领文坛风骚,停刊40年後,今年宣布将线上复刊。

时光飞逝,简静惠和张淑征这对婆媳的身影互为镜像,不只映照出洪建全基金会传承与创新的历程,也可以从中看见台湾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脉动。

时代的起点

1913年出生的矿工之子洪建全,14岁从公学校毕业後,去了专卖书籍、唱片和留声机的文明堂做店员。在那里,他不仅习得一身修理收音机的好手艺,也开启了「国际牌」收音机等家电产品和零件贸易之路。

1962年,洪建全和松下电器合资成立台湾松下电器,并成立国际通信机器公司(後改名国际电化商品),代理并销售松下的电视、音响、洗衣机等家电产品。随着台湾经济起飞,洪建全的事业版图逐渐扩大。1971年,他成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代表台湾第一代创业家对社会回馈的心意。

自创立第一天起,基金会就由简静惠负责主导。简静惠毕业於台大历史系,後赴美国罗耀拉大学研读教育研究所,并在那里与洪家长子洪敏隆结婚。回台後,洪敏隆接掌国际电化商品公司,简静惠顺着当时社会风气,进入公司负责财务。

基金会成立後,简静惠上午在公司帮忙,下午到基金会做事,每天忙碌奔波,还要为基金会跟公公洪建全争取营运经费。丈夫过世之後,简静惠退出公司业务,专心带领基金会。「我从来不是为了自我完成,」她说:「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教育文化的行政工作者』,基金会要做的是一般商业机构或政府机构没有做的事。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为了大众。」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reviewbooks/posts/131330709239935

成立50年来,洪建全基金会推动的各项会务屡创社会风气之先。除了创办《书评书目》杂志,还设立洪建全儿童文学奖以鼓励本土儿童文学创作,也运用自家生产的音响设备成立视听图书馆,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艺术总监简文彬和音乐制作人李寿全都是当年的图书馆会员。

此外,简静惠还筹组台湾PHP素直友会读书会,推出洪敏隆先生人文纪念讲座。并在1995年成立书院风格的敏隆讲堂,以文、史、哲、艺为核心,推出一系列课程,讲师群包含历史学家许倬云、作家杨照、音乐学家刘岠渭、哲学学者傅佩荣等一代文人,影响台湾後续的各式人文讲堂风潮。

新世代接棒

面对基金会的下一个阶段,重责大任落在洪家第三代长子洪裕钧和媳妇张淑征身上。笑说自己是「和基金会一起长大」的洪裕钧,出身於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与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平面设计系,是一个以设计思考爲核心价值的连续创业家。他曾设计Skype专用话机Free-1,当红时期销售百万台。

後来创立爱比科技(IPEVO),互动教学产品获得六成以上美国公立学校采用。接着又跨足电动车领域,与特斯拉前工程师一起创办行竞科技(XING Mobility),打造全台第一辆电动超跑,目前也是台湾松下电器董事长,专业背景横跨工业设计和科技创新。

洪家第三代洪裕钧与妻子张淑征接棒洪建全基金会的下一个阶段。

张淑征出生於马来西亚、後移民加拿大,原本规划研读科学学系并成为外科医师,没想到偶然被一本建筑书吸引,就此立定志向,踏入建筑设计领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硕士毕业後,她任职於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OMA香港事务所、荷兰办公处以及Patkau Architects,27岁时更以国道三号清水休息站的设计惊艳大众,而强调独特环保策略的华邦电子竹北大楼和以极简弧墙结构巧妙融入大自然的垦丁湾卧民宿,则是她近期的代表作品。

两人各自拥有的跨领域和国际化背景,确立起洪建全基金会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张淑征加入後,除了原有的古典人文领域,当代新锐艺术也被广泛纳入视野之内。

「一开始对我来说,当代艺术是其实一种escape(跳脱)!」张淑征笑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艺术,最早接触基金会事务时,主要是觉得建筑行业劳心劳力,如果可以偶尔跳脱到心爱的艺术领域喘一口气也不错。不过,随着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她发现同样身为创作者,对於艺术家面临的困境特别感同身受。

其实洪建全基金会对艺术创作的关注始终不断,除了是台湾最早赞助云门舞集的单位,也曾经赞助许常惠和史惟亮整理台湾民族音乐、歌手陈达出版民歌专辑。不过,在新世代接棒之後,基金会的艺术赞助计画又更细致完整了。

https://www.facebook.com/HongFoundation/posts/280179333975353

「台湾有很多硬蕊前卫的当代艺术家,以各种不同创作形式颠覆传统美学讲求的真善美,启发大家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身旁的一切和惯常的价值观。我认为我们应该要更强化基金会的理念,设定长远的计画,尽量不要以散状方式赞助。」

张淑征说,目前见到的展览大多是依主题邀请多位艺术家参与,但与其老是在找人、做档期,她更想回归到文艺复兴时期梅迪奇家族的传统作法,不只将经费灌注到有才华、有潜力的创作者身上,还提供各项技术和行政协助。「那会是一个更大的生态系!」

2007年起,基金会成立「觅计画」,针对不同阶段的当代艺术创作者提出「雨棚计画」、「问问题计画」、「铜钟艺术赏」和「认养计画」等方案。雨棚计画针对刚起步的年轻创作家免费提供展演场地,领域和主题不限,表现形式从展览、表演、电影、演讲到座谈都可以,基金会还会协助行政细节和布展。

当艺术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思路,则可经由问问题计画获得支持,委托创作一件全新的作品,而且基金会不要求作品所有权。「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作品出国参展时要并列基金会的名字,另外因为基金会的教育性质,艺术家需要加入公共参与的元素。」

张淑征说,问问题计画以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探讨文化和生命的本质。例如2016年张硕尹和郑先喻创作的〈Do or Don’t?〉就是在玻璃箱里养殖上千只蚊子,当观展人玩游戏时,蚊子就会被吸引到捕蚊灯前,并被电击死去。透过做与不做的选择,启发大家重新思考自己对生命的价值判断。

2016年艺术家张硕尹的「问问题计画」,在玻璃箱里养殖上千只蚊子引导观者与其互动。

至於铜钟艺术赏和认养计画,则更适合已经到达一定创作阶段,且作品内涵可以跨越国境和文化界线的艺术家,像是由编舞家黄翊创作、融合了人文艺术和科技元素的《小蚂蚁与机器人》就是2020年认养计画赞助对象。

云和石的结合

「当年国际牌销售的收音机、音响和电视机,其实都是传递文化的载具,因为有了硬体,才有文化的延伸。这也是我们会投入教育文化赞助的原因。」洪裕钧说:「我父亲洪敏隆曾说,文化像是云在天上飘,产业则像石头一样,作为社会的根基。而我认为『文化创造产业』,人文艺术就是启发未来产业的关键,这会是基金会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洪裕钧指出,艺术、文学、音乐创作是推动台湾社会发展的动能,面对下一个50年,基金会更要发扬开创精神,推动和支持前卫思想与创作,以更符合当代的议题与形式,关注当代艺术、设计创意与科技等新领域,让文化与产业更能彼此激荡,创造新的社会思潮与典范。他相信,这些新锐艺术会逐渐形成影响力,进入主流大众循环中,并让文化与产业激荡出更多能量。

一旁的张淑征翻着正在紧锣密鼓制作的《洪观时代:洪建全基金会50年》影像书初稿,笑着说:「融合当代艺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科技创新领域是我们对基金会长远的梦想!」

https://www.facebook.com/minlongforum/posts/4526130597426205…

惊喜制造的沉浸式剧场:让城市变身夜晚游乐场

近年来,体验设计讨论度高,形式、组合越来越多元,竞逐其中的惊喜制造,不仅培养出一群喜欢嚐鲜的客群,也为台湾的娱乐市场注入活水,这群年龄介於25到40岁之间的消费者,俨然是体验设计开拓者的观测指标,而体验设计又在台湾的文化发展脉络里扮演着什麽角色?

春末夜晚,台北信义区一间旅店外聚集了一群打扮入时的男女。他们努力放低声音,眼神却难掩兴奋。因为接下来两个小时,他们将在酒精引领之下穿越时空,来到1980年代的台湾,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世界。 

这是惊喜制造的第六号作品「微醺大饭店:1980s」,透过融合餐点、调酒和表演艺术的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抛开现实限制,全心投入虚拟场景。过程中,你可能会跟着剧中人物一起跳舞游戏,也可能会因为你的一个决定而影响剧情走向,改变了角色的命运。

五年来,由陈心龙和林业轩创办的惊喜制造在体验设计上已经驾轻就熟。2016年起,他们陆续推出结合餐饮和沉浸式体验的「无光晚餐」、「一人餐桌」、「无光晚餐2.0」,接着又融入剧场表演元素,为渴望嚐鲜的都市男女献上「微醺大饭店」和「明日俱乐部」,并和高雄电影节合作推出「微醺列车」。去年底,他们更不畏疫情推出以迷你高尔夫为卖点的餐饮空间「WHEE! 下来玩」。

2019年的「微醺大饭店」在七个月内以700场演出、1万6000人参与创下3000万元票房,成为台湾演出时间最长的定目剧,还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现场表演组红点奖。挟着高人气,2021年新作「微醺大饭店:1980s」自1月揭幕後,口碑迅速发酵,今年6月底前的票券销售一空,第二季也紧锣密鼓筹备中。尽管单人2000元的票价不低,但由於每次体验路线都是随机安排,有不少人会为了破解其他路线而「二刷」、「三刷」。据了解,参与者有七成是女性,年龄主要落在25到40岁之间。

伦敦经验启发想像

究竟体验设计的创意发想源自何方?陈心龙说:「在伦敦,不管在任何时间点发生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很合理。」他大学毕业後,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进修创业管理,也在那里打开了眼界。除了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Dismaland」以「暗黑版迪士尼乐园」为主轴,让参观者直视现实世界的黑暗角落,启发了他对沉浸式体验的想像,更多灵感来自日常生活。

伦敦是个充满能量的城市,你可能会在街边看见一家贩卖全是黑色、但口味各个不同的冰淇淋快闪店,也可能会撞见一间专卖全球各款玉米谷片的商店。有一次,在校园草皮上竟然出现一台云梯车,让学生可以自由体验高空弹跳。

陈心龙说:「伦敦的每一天都在意料之外,只看你有没有用心感受。有时候你发现转角新开了一间店,或者你就是在海德公园坐下来、吃颗苹果,观察今天的风和夕阳是不是不太一样。」敞开心胸体验的一切,最终都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返台後,陈心龙与团队着手执行一连串计画,并以第一项专案「无光晚餐」一炮而红。在「无光晚餐」中,参与者会在黑暗中用餐,运用视觉以外的所有感官享受料理。於是台湾消费者不用飞到伦敦,也能体验电影《真爱每一天》中的约会场景。

陈心龙认为,体验活动近年会在台湾受到欢迎,与文化发展脉络有很大关系。例如2006年简单生活节开启了以生活风格型态(lifestyle)为核心的音乐祭与市集风潮,群众募资的出现加速催生了各式主题性路跑活动,而野餐文化也从偶一为之的新奇体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因为前面发展了这麽多,所以我们现在才能做。」

体验设计的魅力

天时地利之下,惊喜制造成功勾起台湾消费者的好奇心。为了超越大家期待,他们也不断自我超越。以新作「微醺大饭店:1980s」来说,不管是产品设计或行销包装都比之前更完整。进港浪制作从2019年开始与惊喜制造合作,主要负责编导、演员和餐饮环节安排。

团长洪唯尧毕业於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科班出身的他认为,惊喜制造的作品介於艺术和商业之间。在艺术方面,他们透过剧本和表演过程传递创作理念。而以商业考量来看,不管是消费族群设定、观众情绪拿捏和调酒品饮的消费文化掌握都很明确,因此才能吸引喜欢小酌、习惯安排周末休闲娱乐的小资族。

此外,除了活动当天的表演,「微醺大饭店:1980s」的气氛酝酿更从活动前一路延伸到活动後。出发前,参与者会收到一封信,透过小测验获得当天的服装风格建议。表演结束後,参与者不仅可以带着纪念品离场,还可以到活动场地旁的「微醺小酒馆」喝一杯,一方面延续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团队带来额外收益。

看好惊喜制造的创作力、执行力和粉丝凝聚力,由文化内容策进院和贝壳放大共同投资的IP开发投资公司天使放大,也针对「微醺大饭店:1980s」投入资金150万元。执行长廖薏淳表示,以目前售票状况看来,今年第二季内就能全数回收本金,预估第三季开始获利。

廖薏淳表示,台湾沉浸式体验以密室逃脱最具代表性,比起密室逃脱重视玩家探索,惊喜制造的作品则偏重表演。他观察,台湾消费者多半害羞,因此活动形式要简单,人数最好安排在20到30人左右,故事能带入个人反思会更好。此外,如果IP本身能做多角化转译,例如从密室逃脱再转变为沉浸式剧场,甚至是桌游、影集等也更有投资潜力。

不过,相对於国外已有《Sleep No More》这样行之多年的经典作品,沉浸式体验在台湾毕竟还发展不久,在没有太多前例可循之下,惊喜制造只能持续尝试各种可能性。陈心龙坦言,体验设计的可复制性低,尽管可以归纳出设计理念和方法,也能透过经验累积找出更好的财务模式和成本结构,但成果还是会依每次专案不同。

画龙点睛的物件是体验设计不可缺的一环。

洪唯尧也分享,定目剧对於剧场演员收入确实有帮助,但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熟悉沉浸式剧场,偶尔还是会遇到不受控的观众影响演出。目前看来,不论设计方或体验方,可能都还没有找到最舒适的状态。但无论如何,台北的夜晚已经冒出更多值得体验的新鲜事。曾经是街舞小子的陈心龙,接下来也会继续带领惊喜制造在这个辽阔的舞台上用力玩耍。…